4月23日,广州拓思·北斗创新基地内,广州航海学院智能交通与工程学院(以下简称“交通学院”)与广州维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维脉科技”)签署《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》,并举行揭牌仪式。双方将围绕智慧交通领域人才培养、教学改革、科研攻关及竞赛实践展开深度合作,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迈入新阶段。

聚焦产业需求,校企共绘合作蓝图
签约仪式上,刘向阳、副院长王雪莲等骨干教师团队与维脉科技董事长饶建炜、总经理徐玥昊等高管展开深入交流。
徐玥昊介绍,维脉科技深耕交通科技领域10余年,拥有智能交通系统集成、车路协同等核心专利30余项,产品覆盖全国20余省份。他表示,企业愿将前沿技术融入科产教学实践,助力培养“懂技术、通产业、善创新”的复合型人才。
刘向阳:聚焦产业需求,推动智慧交通专业建设
签约仪式上,交通学院党委书记刘向阳首先向维脉科技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。他提出科产教融合需“紧贴产业、突出特色”,并明确三大方向:一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:动态调整课程体系,强化工程应用能力,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;二、深化教学改革:将车路协同、智慧高速等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,构建“课堂-企业”双场景教学模式;三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:建立“企业需求-教师科研”对接机制,围绕产业痛点开展联合攻关,推动技术落地。
构建“四维联动”科产教融合模式
王雪莲进一步细化合作路径,提出“四维联动”机制:一、教材联合开发:结合企业技术标准,将维脉科技典型案例融入教材,实现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;二、师资双向交流: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,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,深度参与课程讲授与毕业设计指导;三、数据资源共享:开放维脉科技“交通大数据平台”供教学科研使用,联合开展交通数据分析、算法优化等科研项目;四、实习实践对接:优先推荐学生参与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测试、智慧高速运维等实习实践项目,强化实践能力培养。
锚定实践能力提升,细化合作执行方案
孙战秀表示将与企业紧密联系,结合产业发展需求,优化专业课程设置,强化学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;骨干教师王首硕期待与企业联合举办交通科技竞赛,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创新。
科普基地共建,服务社会交通科技素养提升
双方还就“实验室-科普基地”一体化建设展开讨论,拟依托维脉科技“北斗+交通”科普馆,联合开发青少年研学课程,通过“智能交通沙盘演示”“车路协同技术体验”等互动项目,向公众普及智慧交通知识,助力提升社会交通科技素养。
签约揭牌,开启协同育人新篇章
在双方代表见证下,刘向阳与饶建炜签署协议,并为“科产教融合教学实践基地”揭牌。


此次合作标志着校企从“项目支持”转向“体系化协同育人”,未来将共同培养“双师型”教师、孵化创新创业项目、输送应用型人才,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初审:智能交通与工程学院余 沛
复审:智能交通与工程学院王雪莲
审定:智能交通与工程学院刘向阳